油价上涨时间确定鸡蛋水产价格的方法-油价上涨时间确定鸡蛋水产价格

一、价格波动程度分析

近年来,全国鸡蛋价格走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00年至2003年6月,鸡蛋价格相对平稳,总体在5元/千克之间波动。2003年6月之后步入震荡上行走势,2011年6月,全国鸡蛋平均价格突破10元/千克,较2003年6月上涨一倍。

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鸡蛋零售价格已从5.09元/千克上升到10.05,平均年度复合增长率为6.39%。生产成本要素的全面涨价和流通成本上升,均推高了鸡蛋价格。

由于2011年中国鸡蛋供给处于紧平衡状态,且受食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带动影响,2011年中国鸡蛋出场平均价格为7.84元/千克,同比上升16.33%,而全年鸡蛋平均零售价格已突破10元/千克。

根据相关部门监测的鸡蛋出厂价格与农业部鸡蛋零售价格比较,2011年中国鸡蛋在中间流通环节普遍加价1.5-2.5元/千克。

二、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宏观环境及政策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居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物价水平也呈现上升的态势,这导致鸡蛋价格呈现出在波动中上涨的变动趋势。另外,一旦宏观环境发生大变化,也将对鸡蛋价格产生冲击。

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调整,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以及农产品收储政策等均会对鸡蛋价格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

(二) 供给对价格的影响

产量的变动。由于鸡蛋生产从购入雏鸡到产蛋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具有较长的周期性,养殖户对其生产的调节会滞后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蛋鸡行情的周期性变动。因此,鸡蛋产量的变动是影响鸡蛋价格的重要因素。

生产规模的影响。我国蛋鸡养殖业总是会出现价格波动大的情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户在蛋鸡养殖中的盲目性。看到别人养自己也养甚至盲目扩大养殖规模,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全国市场行情,使市场蛋品供过于求,相互恶性竞争,是鸡蛋价格下跌。养鸡的饲养规模直接决定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鸡蛋的供给量,对供求关系的变化影响最大,是影响鸡蛋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随着蛋鸡养殖规模的逐步增大,鸡蛋产品的供给量不断增加,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鸡蛋价格会呈现下降趋势。

生产的季节性。春季气候逐渐变暖,是鸡群产蛋最适合季节,进入产蛋的旺季,供应量增加,鸡蛋价格下降;夏季气温较高,气候炎热,影响蛋鸡的采食量,致使母鸡的产蛋率下降,进入产蛋的淡季,产蛋量和上市量都会有所下降,供应量减少,鸡蛋价格上升。

(三)需求因素分析

影响需求的因素:1、人口数量的变化;2、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3、鸡蛋商品本身的价格、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收入水平;5、消费者的饮食习惯;6、消费者未来消费的倾向等。这些因素共同对鸡蛋需求量产生影响,改变供求关系,引起鸡蛋价格的变化。

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都会增加社会对鸡蛋产品的需求。

鸡蛋自身的价格。鸡蛋的消费价格是影响鸡蛋人均主食消费数量最主要的因素。一般来讲,人均主食消费的数量将随着消费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反而则上升。也就是说,鸡蛋的人均消费量与消费价格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同时,鸡蛋的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化幅度/价格的变化幅度)应为负值。

替代品价格。一般来讲,在鸡蛋不变的情况下,竞争品价格的下跌,会使消费者增加竞争品消费,从而减少鸡蛋的消费;反之,居高不下的猪肉和其他肉类价格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鸡蛋的消费。

消费者消费习惯变化的影响。主要受地区与消费季节的影响。例如,夏季人们饮食偏清,对鸡蛋替代品猪牛羊肉的消费减少,鸡蛋需求增多,鸡蛋价格升高;反之,冬季则消费量相对减少。

市场需求的季节性。蛋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制约,供过于求时,蛋价下跌,相反会提高,每年的四五月份、八九月份,几乎都会出现很明显的高起波段,其原因主要是节前消费者对鸡蛋需求的增加,所以带动鸡蛋价格上涨。

(四)成本因素

中国蛋鸡的养殖成本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农业部全国饲料集市价格,2011年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为2.81元/千克,比2010年上升7.25%;蛋鸡苗平均价格为3.23元/千克,比2010年上升26.67%。加上人工、电费等升本上升,2011年蛋鸡全程养殖成本达到了约135.59元/只,比2010年上升7.51%。

(五)天气因素及运输成本的影响

天气变化会影响到鸡蛋储运情况,直接关系到鸡蛋价格的变化。如:夏季天气炎热,蛋品储存难度增大,同时如遇多雨天气,对交通运输也带来诸多不便;同时,随着国际油价上涨,运输成本也进一步增加,进一步对鸡蛋价格带来影响。

(六)疫病与进出口数量的影响

鸡的疫病流行情况是影响未来鸡蛋供给,造成蛋价波动的较大因素之一。

鸡蛋的进出口数量也是鸡蛋市场供求的一部分,进出口量的变化对鸡蛋供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鸡蛋价格。不过由于国内鸡蛋进出口数量相对较少,进而对价格影响有限。

未来几个月,这四样东西会大涨价!请大家早做准备

现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和上涨品类为历年少见。专家分析认为,5大原因致使农副产品价格出现全面上涨。

省发改委5月上旬对我省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了信息与数据采集,并与4月下旬全省农副产品平均价格进行对比后认为,粮食、经济作物、畜禽类、蔬菜、水产品和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其中,小麦、玉米和薯干价格分别上涨4.67%、1.33%和44.44%。而大豆、绿豆、特一粉和特二粉价格下降,面粉平均下降6%左右。

经济作物及加工品中,花生果、花生油、烤烟等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20%,超过4月份涨幅最高的芝麻、花生果等平均16.4%的上涨幅度。

价格变动让居民感受最直接的是猪肉、羊肉、兔肉、鸡肉、鸭、鸡蛋,分别上涨10%、13.43%、5%、24.51%、20.37%和23.6%。鸡蛋价格自4月中旬出现小幅上涨后,近期又呈现出快速大幅上涨态势,且涨价范围遍及全省各地,初步估计全省鸡蛋涨价的幅度在每公斤1元-1.3元之间。进入5月以来,猪肉价格开始追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涨幅超过了16%;全省各地的大小超市、专卖店、农村大集、农贸市场上的肉价上涨幅度一般在13%-8%之间,比重大节日期间的上涨幅度还高。

数据显示,大白菜、小白菜、菠菜、油菜、黄瓜以及南瓜、胡萝卜、绿豆芽和茼蒿等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蔬菜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专家认为,当季蔬菜价格一般是降,反季蔬菜价格偏高是正常的,今年出现的当季蔬菜价格上涨现象超出了常规,值得注意。

海产品中,小黄鱼、大黄鱼、青鱼、草鱼和鲢鱼价格分别上涨4.09%、92.61%、90.54%、3.67%和20%;鲤鱼、鲫鱼、带鱼和紫菜价格分别上涨1.19%、28.59%、5.89%和54.68%,也是今年来少有的涨幅。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也是近期较高的。化学肥料中的国产尿素、碳酸氢铵、磷肥和复合肥价格分别上涨5%、6.12%、65%和7.95%;农药中的敌百虫、敌敌畏和氧化乐果价格分别上涨4.55%、10.84%和2.38%。

针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现象,省发改委对市场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在全省的各类市场中,粮油、肉禽蛋、蔬菜、农用生产资料等货源充足,购销秩序正常,到目前为止没出现过一例抢购风潮。此外,记者从有关方面得知,目前市场上供求平衡的商品占六成,供过于求的达四成,基本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为什么会出现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记者采访的诸多专家分析,5大原因导致了近期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

第一是惠农政策导致了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价位徘徊的正常复归。现在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是对惠农政策的积极反应。

第二是农产品需求量大增带动价格上涨。由于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玉米等农产品需求大增,导致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了饲料及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引起连锁反应。

第三是人民币升值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不仅使农副产品出口成本增加,而且引来大量外汇兑成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在农副产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增加意味着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

第四是全面上涨因素带动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事实上,本轮价格上涨的不仅是农副产品,房价、股票、燃气、油价等的上涨,带动了其它产品的价格也普遍上涨;农用生产资料等的价格上涨,势必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第五是国际大市场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有关。到目前为止,国际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已经连续几个月大幅走高,从而带动国内农副产品价格上涨。

尽管如此,专家认为,当前市场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没有消费过热现象出现,绝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在合理区间。

6月起,米、面、猪肉、鸡蛋“确认降价”,生活成本要降了

可能多数朋友已经对物价上涨习以为常了,大家更收藏的是会涨多少。

受国际疫情形势,以及俄乌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上化肥、能源、粮食等价格都大幅上涨,由于这几年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内的化肥、能源、粮食,乃至果蔬的价格也同样涨不停。

根据目前的国际形势和疫情形势,预计未来几个月,将会有四样东西会大涨价,这关乎到每个家庭,请大家早做准备。

一、粮食价格

随着疫情的稳定,粮食深加工企业补库力度加大,国内小麦和玉米价格都迎来了大幅度的上涨,尤其是小麦价格再次冲高1.7元,玉米价格现在还在涨,顶峰时多少暂未可知。

虽然,进入5月之后,新一季小麦将会上市,小麦供应量势必增加,市场也会有新稻谷上市,但并不影响未来粮价的上涨,逻辑有这么几个:

1、国际粮价高涨,据了解近期我国进口的玉米价格为3180元/吨,进口美国高粱价格为2840元/吨,进口粮食价格处于高位。

考虑到国际化肥价格的上涨,以及租地成本的增长,种地成本大幅增长,也为后续粮价上涨提供了有力的底部支撑。

2、国内粮食需求将会上涨,根据专家预测,当下猪价已经持续低迷了很长时间,后续随着消费的恢复将会进入合理的价格区间,生猪涨价也会带动鸡蛋、肉鸡等价格的上涨,养殖量较高就会增加玉米需求量。

3、业内预测新麦上市的开秤价格能达到1.4元左右,相信在贸易商和企业的抢粮,基层农户惜售的共同作用下,新麦上市后的价格很有可能高开高走,继续上涨。

4、运输费用增加,人工成本增加也是国内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二、汽油价格

上一轮的油价周期中,因为美国等多国投放战略储备石油,以及呼吁OPEC进行石油增产,国际油价明显下降,而随着国际油价的下降,国内成品油的价格也迎来了今年的首次降价。

而从近期的国际原油市场来看,OPEC反复暗示不会进行石油的增产,战略储备石油的投放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致使近日国际油价又迎来了上涨行情,4月22日,布伦特原油收涨1.21%,报109.58美元/桶,美油尾盘上涨1.54%,达到了104.03美元/桶。

虽然最近几天国际油价下降了85元,但依然超过上调红线280元/桶,也就意味着4月28日新一轮的油价调整恐怕会再次上调价格。

长期来看,美国的石油禁令仍在进行,俄乌冲突还在继续,国际原油价格依然是涨多跌少,那么未来国内汽油价格很有可能继续上涨。

汽油价格上涨的影响面是非常大的,不仅会导致日常加油更贵,同时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塑料、橡胶、沥青、化肥等的价格也都会跟着上涨。

汽油涨价,猪肉、水果、蔬菜、粮食等的运费就会增加。

也就是说汽油涨价涉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

三、猪肉价格

最近10多天的猪肉价格突然迎来大涨,业内普遍认为是储备肉收储,进口猪肉量减少,养猪成本增加后养猪户挺价惜售,再加上疫情原因屠企收猪难度增加等原因造成的,但全国产能依然处于高位,猪肉消费整体低迷,让猪价并未能持续得涨下去,近日已经开始下降了。

不过,5月份猪肉价格恐怕还会迎来一波上涨。

1、近期猪价上涨,不少养猪户的出栏积极性提高,此前压栏猪部分出栏。

2、五一会迎来一波猪肉消费小高峰。

3、随着疫情的稳定,各地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

4、当下出栏生猪体重普遍较低。

总体上来说,5月的猪肉价格将会是供减需增的局面,猪肉价格也就会迎来上涨。

四、化肥价格

看似化肥价格的上涨仅仅跟农民有关,跟不种地的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实际上我们平时吃的蔬菜、水果、粮食都离不开化肥。

化肥价格上涨就意味着种植成本的增加,那么蔬菜、水果和粮食的价格就会迎来上涨,所以化肥涨价的影响面是非常广的,可偏偏5月份化肥价格还可能会进一步上涨。

为了稳住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国家又是给补贴,又是投放储备化肥,但钾肥的价格依旧从此前的1000多一吨暴涨到了2000多元一吨。

国内尿素主流出厂价格也涨到了2850-2950元/吨。

致使化肥价格上涨,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1、氨气等原料价格上涨。

2、天然气等燃料价格上涨。

3、物流运输成本增加。

4、俄乌冲突,导致国际化肥供应和化肥原料供应紧张,价格上涨。

到了5月,也就进入了很多地区的农耕时间,化肥需求量将会增加,恐还会推动化肥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化肥价格上涨影响的不仅是农民,代理商同样难过,不少代理商表示化肥涨价后利润缩水了,以前100吨的货款现在只能进货66吨,可这66吨卖出去远没有100吨赚得多。

自从进入2022年,各方面的生活成本一直都比较高,比较典型的就是“出行”的成本,据统计,2022年以来,我国汽油价格累计上涨了2330元/吨,柴油价格累计上涨了2245元/吨,一般家用车加一箱油要多花90多元。

机构分析认为,美国即将进入汽油需求高峰,欧盟对俄罗斯石油出口限制协议已经达成,将会影响俄罗斯三分之二以上的石油出口,再考虑到欧派克成员国不愿快速增加石油产能,预计6月之后国际汽油价格还将会上涨,那么国内油价大概率也会上调。

不过,好在出行的成本下降的时候,“吃”的成本确认降价,这其中涉及到米、面、肉、蛋等,吃的成本下降后我们的日常生活成本就有希望下降了。

具体是什么情况,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下。

米、面将会降价

大米和面粉价格变化情况主要是受稻谷和小麦价格的变化决定的,稻谷因为具有非常强的口粮属性,所以是三大主粮中价格最稳的一个,为了缓解玉米价格太高的问题,定向稻谷投放一直都在进行,说明我国的稻谷库存非常充足,随着夏粮的丰收,稻谷库存又得到了有效补充,预计大米的价格将会随着夏季稻谷的上市而下降。

虽然小麦也有口粮属性,但是其价格波动幅度就要大得多,受国际小麦价格高涨的影响国内小麦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好在随着新麦的上市,国内小麦价格受到冲击迎来了一段时间的降价。

进入6月之后,上市的小麦量会更高,面对现在1.6元左右的价格,贸易商不敢轻易建库,面粉企业不敢轻易补充库存,虽然基层农户是挺价的,但缺乏需求端的支撑最终还是会降价的。

随着新一季小麦和稻谷的成熟,市场上小麦和稻谷的供应量将会明显增加,其价格也会进入下坡路,届时大米、面粉等的价格也会随着原料价格的下降而下降。

猪肉降价

对于下半年的生猪价格,业内普遍非常看好,认为产能明显下降,而下半年的猪肉消费将会明显恢复,两者共同作用下将会上涨到成本线以上,甚至利润恢复到正常水平。

猪价上涨是大势所趋,但6月份猪肉价格大概率会进一步下降,因为这么几个逻辑:

1、猪价上涨后,国内猪肉价格上涨,相比而言,进口肉的价格优势又体现了出来。

2、根据往年的经验,6月的猪肉消费会恢复,但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3、四五月份积压的部分生猪产能将会在6月释放。

4、六月各地温度升高,生猪出栏体重将会下降。

目前,五花肉的价格在20元左右,普通的前腿、后腿肉十七八元一斤,又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猪肉的正常消费,猪肉供求关系发生转变,猪肉将会降价,不过受限于产能整体水平,降价幅度不会太大,五花肉有希望降至十七八元,普通猪肉降至15元左右。

鸡蛋稳中偏弱走势

新一个月的开始,鸡蛋价格并没有迎来好的开始,各地鸡蛋价格整体以稳定为主,这是供需博弈的结果。

供应端:1、受限于高温天气,囤蛋的企业减少。

2、鸡蛋价格下降后,基层农户恐慌性出售。

需求端:1、疫情影响部分地区的餐饮行业,使得鸡蛋需求下降。

2、面对相对较高的企业,贸易商拿货不积极,终端走货偏慢。

3、商超、电商等备货已经接近尾声。

以目前的状态,到了6月份鸡蛋价格依然是稳中偏弱走势,产能相对不高为鸡蛋价格筑底,需求不旺注定鸡蛋价格的涨幅有限。

结语:其实不仅仅是米、面、肉、蛋,还有水果和蔬菜的价格,他们都将会随着温度的升高,产量的增加而降价。

进入6月之后,米、面、猪肉、鸡蛋等“吃的方面”价格大概率会持续下降,高昂的生活成本终于要降了。